三库六馆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三库六馆
三库六馆

发布时间:2022-12-07   浏览次数:0

三库 指教学资源库、网上展馆资源库、虚拟仿真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党史故事

1、半床棉被。也称“半条被子”,是红色经典故事。在1934年11月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一切贪图安逸的想法都要不得》重要讲话,用了湖南汝城沙洲村“半床棉被”这个红色经典故事,原文如下:“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2、地道战。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冀中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地道战战法从晋察冀边区保定清苑的冉庄开始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地道战使原本无坚可守的冀中平原成为中国军民打击日本侵略军的重要作战区域。

3、黄洋界保卫战。1928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主力在湘南行动受挫后转移到桂东。8月下旬,国民党湘军和赣军共五个团,趁红四军主力在湘南未归之际,对井冈山根据地发起第二次“会剿”。8月30日晨,敌军向井冈山黄洋界哨口发起进攻。黄洋界位于井冈山主峰北面,扼山险要道,为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留守井冈山的红四军第三十一团一部和第三十二团,在赤卫队和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凭险据守,连续打退敌人的多次猛烈攻击。当天下午,正当敌军重新组织进攻时,红军以仅有的一门刚修复的迫击炮开始轰击。湘军误以为红四军主力回山,当夜撤退。黄洋界战斗的胜利,为红四军主力回师井冈山,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二次“会剿”创造了条件。

4、359旅开垦南泥湾。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为克服由于日军围攻和国民党顽固派封锁所造成的经济生活严重困难,开展了大规模生产运动。1941年3月,中央命令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赴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开展大生产运动。第三五九旅在缺乏资金、工具等困难情况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面开挖窑洞解决住宿问题,一面勘察开荒地区,学习耕作技术,制作生产工具。从旅长王震到公勤人员、随军家属,人人动手开荒种地。到1944年,第三五九旅共开荒26.1万亩,除部队吃用全部自给外,每年还给边区政府上缴公粮,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5、女子火线桥。“女子火线桥”是指1947年时,由李桂芳 [1]  等32位沂南县妇女在崔家庄与万粮庄之间的汶河上用7块门板和身体组成供解放军战士通过的“人桥”。大约有近一个团的兵力从“火线桥”通过,火速奔赴孟良崮战场。

6、杨开慧的故事:“牺牲我小,成功我大”。从湖南省长沙县县城出发,向北行车50公里左右,穿越繁忙的京港澳高速,在板仓收费站下高速后,便来到杨开慧烈士的故乡——开慧镇开慧村。从开慧乡、开慧公社,到如今的开慧镇,烈士之名已陪伴当地居民渡过逾一甲子光阴。地图上虽已无“板仓”之名,但杨开慧故居“板仓屋场”的旧名,却已融入村民们的生活。

1901年11月6日,杨开慧出生于长沙县清泰乡板仓(今开慧镇开慧村)。父亲杨昌济是一位思想进步的学者、教育家。杨开慧虽为女儿身,但丝毫不输男儿。她自幼进入长沙的小学读书,还串联福湘、周南女校5名女同学进入岳云男子中学,成为全省男子中学中第一批女学生,在湖南教育界、学界就妇女教育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1913年,杨开慧随父亲从板仓迁往长沙时认识了毛泽东,这位共产党早期创始人的人格魅力和思想主张深深感染了她。早在与毛泽东结婚前,杨开慧就开始为毛泽东分忧。为了解决毛泽东革命活动经费的困难,杨开慧劝说母亲将父亲过世时北京大学同事捐助的奠仪费拿出来作为革命经费。

1920年冬,她和毛泽东在长沙举行了简朴的婚礼,结为革命伴侣。他俩的婚礼真正做到了“不作俗人之举”,一不办嫁妆,二不置新房,三不坐花轿,四不摆酒席。第二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湖南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之一。

结婚后,从1920年冬至1927年8月,杨开慧一直紧随在毛泽东身边,过着朝不保夕、颠沛流离的动荡生活,支持着毛泽东,支持着每一项革命工作。不管在长沙的清水塘畔,还是在武昌的黄鹤楼前,或是在上海、在广州,杨开慧总是尽心尽力,时刻注意保卫毛泽东的人身安全,精心细致地照顾毛泽东的饮食起居,不分日夜地协助毛泽东整理文稿。

1921年,他们居住在中共湘区委员会机关清水塘。为保护毛泽东及中共湘区党委机关的安全,杨开慧把母亲杨老夫人也迁居到这里,一同做好掩护工作。每当毛泽东召开党的会议,杨开慧就到屋外放流动哨。为了随时观察敌情,她特意在客堂后壁上挂了一面大镜子,从镜子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大门外的动静,每天她都要看几次。晚上,杨开慧总要起来几次到屋外巡查,观察有无可疑行迹。

对于毛泽东起草的党内指示、罢工宣言之类的重要文件,杨开慧更是珍藏得好好的,她用一个妇女盛放耳环、戒指、香粉一类用品的首饰箱收藏文件,这就是人们所传诵的“枕头箱”。一直到她被捕前,这个箱子始终和她形影不离。

毛泽东夸奖杨开慧说:“我这个秘书,抄写起来比打字机还快。”而当时杨开慧还要照顾两个幼儿,并怀有第三个孩子。在她的协助下,毛泽东很快写完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30年10月,杨开慧在板仓被捕。杨开慧几乎每天都被提去过堂,遭到皮鞭木棍的毒打,还被压杠子,打昏后又被凉飕飕的水泼醒……她带着儿子毛岸英在狱中度过了一段极其黑暗的漫长时光。

敌人逼问毛泽东的去向,要她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杨开慧勇敢而坚决地拒绝了这个可以给她带来生路的选择,她毅然回答道,“我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牺牲我小,成功我大”。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刑场英勇就义,年仅29岁。

7、赵一曼的故事。1905—1936,四川宜宾人。曾任中共滨江省珠河县中心县委特派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9月,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次年回国,九一八事变后,先后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部